間接隔物灸將一層藥片(單方、復方均可)放置于艾炷與皮膚之間,施灸時可以同時發(fā)揮艾灸與藥物的功效?,F(xiàn)介紹幾種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。
間接灸-隔姜灸
隔姜灸
把生姜切成直徑3厘米左右、厚約0.2?0.3厘米的薄片,在中間用針穿剌10個以上的小孔,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,然后再將姜片放置在施灸的皮膚上,點燃施灸,當艾炷燃盡后,換新艾炷再灸,若姜片燒焦也可更換。一般灸5?10壯,以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。在施灸過程中若患者感覺灼熱難忍時,每將姜片向上稍提起,或緩慢地移動姜片。隔姜灸的應用很廣泛,適用于一切虛寒病證,對咳嗽、嘔吐、腹痛、泄瀉、遺精、陽痿、早泄、不孕不育、風寒濕痹、瘦證和痛經(jīng)等證均有較好療效。
隔蒜灸
用新鮮的大蒜頭(獨頭紫皮蒜最好)切取厚約〇.3?0.5厘米的薄片,或?qū)⑺鈸v成泥制成蒜餅,用針在中間扎出幾個小孔,上面放置中或大的艾炷,然后再將蒜餅放置在施灸的皮膚上,點燃施灸,當艾炷燃盡后,換新艾炷再灸,每灸4?5壯換一次蒜片。一般灸5?7壯。因大蒜對皮膚有刺激性,灸后容易起泡,若要避免起泡,可將蒜片向上稍提起,或緩慢移動蒜片。此法多用于治療急性乳腺炎、瘰疬、牛皮癬、神經(jīng)性皮炎、關節(jié)炎、腹中積塊及潰破的瘡瘍等。
隔鹽灸
此法用于臍部,(神闕穴),患者取仰臥位,將純凈的食鹽填于臍部(氣溫較低時,可將食鹽稍微炒溫),使之填平臍窩,上置大艾炷,點燃后待患者感到灼熱時更換艾炷,一般灸3?9壯。此法有回陽救逆、復脈固脫之功,危急之時應連續(xù)施灸,不計壯數(shù),直至患者神志及體溫恢復。
臨床上用于治療虛脫昏迷、泄瀉、腹痛、癃閉、尿灌留、低血壓、中暑等。
隔蔥灸
取適量的蔥白搗爛如泥,平敷在肚臍周圍,厚約0.2?0.3厘米,蔥泥上放置數(shù)個大艾炷同時點燃施灸,以臍內(nèi)感溫熱舒適不覺灼痛為度。蔥白性味辛溫,有發(fā)汗解表、散寒通陽的功效。隔蔥灸主要用于治療虛脫、腸脹氣、陰寒腹痛等。
隔物灸除采用以上四種材料外,還可辨證選用豆豉、胡椒、韭菜、面粉、硫橫、黃土等材料,或用中藥打粉加入其中制成藥餅,作為隔物灸的藥片。
第一次做間接灸的時候注意熱度,防止起水泡,如果起水泡涂上萬花油,就可以。如果水泡太大要從邊緣刺破放出水液,蓋上紗布或者創(chuàng)可貼。
【/h/】間接隔灸在艾炷和皮膚之間放置一層藥片(可以是單片,也可以是復方),可以同時發(fā)揮艾灸和藥物的作用。本文介紹了臨床常用的幾種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