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可以擴張周圍血管、疏通經(jīng)絡、改善人體血液循環(huán)、加強代謝、促進毒素和寒濕的排除。
艾灸出汗
艾灸后每個人的癥狀不同,出汗的部位也不同,有的人是胸前出汗,有的人是全身出汗,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。有的人則是灸的時間長了,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。而有些人陽虛的比較嚴重,剛施灸的前些天很少出汗,之后正氣足了,排汗功能恢復正常,外邪才慢慢通過汗液排出,這就是陽氣不斷提升的表現(xiàn)。這是因為每個人毒素排出的路徑都不同的原因,一般毒素會從最虛弱的地方排出來。 艾灸后出的汗也分兩種,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汗是粘粘的,這種人濕氣比較重,而有些人出的汗液就像水汽,或者摸起來是涼涼的,這種情況一般都說明寒氣大。如果是發(fā)燒或者上火,出汗是非常好的泄熱途徑。如果潮紅中夾雜著淺白色、紅色的斑點,說明經(jīng)脈不通,氣血運行比較弱。可以加強此部位經(jīng)絡的疏通,每次做艾灸前用刮痧板疏通相對應的經(jīng)絡,然后再進行艾灸,直到白點消失,溫熱感不斷增加。潮紅的癥狀就會逐漸減輕。 另外,如果用灸盒或者灸筒艾灸穴位,皮膚潮紅會伴有水氣,摸起來感覺非常濕潤,說明艾灸的量夠了。一般艾灸后潮紅與汗出會同時出現(xiàn)。 特殊問題:灸后大汗淋漓 如果出了大汗后,身體沒什么不適,這種情況不用擔心,這種出汗對人體有很多好處,艾灸的過程中適當飲用溫開水,及時補充體液就行。但如果第二天有虛弱的表現(xiàn),就說明艾灸的量和時間太過了,需要適當減少。 還有一種情況特別注意了。比如,有一個患者有陰陽兩虛癥狀,白天沒有時間艾灸,所以只能晚上灸,每次灸的時間也比較長,一個多小時,他本來就陰虛,所以,麻煩出來了,不僅每次艾灸都會嗓子痛,而且會出一身大汗,第二天感覺非常虛,一動就出汗。人一旦虛了,就容易出汗。 最后,有的人是因為操作不當導致的大汗淋漓。比如,有的人喜歡蓋上被子艾灸,這種情況下出大汗基本都是因為溫度太高,捂出來的。每次艾灸的時候,適當蓋好保證不著涼就行,不要捂出大汗。
小貼士:大汗后身體不適的預防方法 首先,要盡量避免灸量過大、蓋得太多。 其次,配穴的時候,不要總是灸身體的上半部分,要盡量配合太溪、足三里、涌泉等下焦、滋陰的穴位。 再次,一定要配合補血、健脾的食物,比如說山藥、小米、紅棗等補氣養(yǎng)血的食物,防止身體太過虛弱。 最后,在用艾灸治療的過程中,如果出汗比較多,除了在方法上進行調(diào)整以外,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攝。最好寧心靜氣,這樣人體消耗的能量不會太大。 艾灸出汗確實是泄熱、排寒濕的好方法,但不可太過。因為中醫(yī)講;血汗同源;,汗液是人體最寶貴的精華所轉(zhuǎn)化的。古代人比武,輸贏的標準是先出汗的那個人就輸了。出汗過多,人體容易造成津液虧損。特別是年齡大且伴有陰虛嚴重的人,就更容易出汗,所以在艾灸的時候,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。 艾灸后出汗也有兩種。有些人艾灸后的汗是粘稠的。這種人濕氣重,而有些人的汗液像水蒸氣,或者摸起來很涼。這種情況一般說明天冷。如果是發(fā)燒或者發(fā)燒